另外有媒體提問,如果疫苗覆蓋率在年底前達8成,會不會更改措施,將春節10+4政策改成7+7?不過陳時中認為,在年底前達8成「有困難」。
這七十二年來,我們的經濟從貧窮到富裕、政治從威權到民主、社會從一元到多元,一步一腳印,成就了今天中華民國台灣嶄新的樣貌。也就是說,中國的實踐,證實它自己也認為台灣人民才是台灣真正的主權者。
這由蔡英文演講後,民進黨眾多立委發言爭相「擁戴中華民國」,可見一斑。2020年競選連任以捍衛主權為號召,吸納中間選民,成功將抵抗中國併吞定調為台灣最大公約數。對內方面,蔡英文通篇演說付出了相當大的心力,強化台灣共同體內部的凝聚力。堅持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」。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。
」她主張,這是台灣人民「最大的公約數」,是台灣政府基於民意的底線。2016年甫當選還沒就任,就開始面對中國一連串的打壓(我稱之為「去主權化的全面戰爭」),對岸官方與學界二軌不斷釋放「蔡英文當局瘋狂謀獨,不斷挑釁」的訊息,到現在中國國民黨還是遇事指責民進黨製造事端。如果珍愛藻礁反三接是環保訴求,為何對缺電後將面臨的燃煤空污問題卻視而不見?奢談環保卻無視137億發電缺口,更避談中南部必須多使用500萬噸的燃煤發電。
正方若無法推出專業論述,政策辯論將變成道德勒索 本來,打破推定的正方應該負擔舉證責任,應該清楚說明政策變動的需要性、可行性或損益比,提出一套符合需要與手段之間的邏輯的根屬性觀點在此背景下,我們可預期這五場說明會中,國民黨的論述必然出現立場錯置或偷渡觀念的現象,簡單來說,就是把奧瑞岡辯論的政策性質,硬扭曲成價值性命題。黨籍立委費鴻泰日前質疑中選會讓正方先申論,是利用公權力製造不公平。前者就是一種戰場的轉移,後者則是變相的道德勒索,若不是違背公投本文的內涵,再不然就是無需討論的假議題,這就是國民黨自以為是或自我感覺良好的策略。
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再深入觀察,就知道國民黨的態度極為投機又取巧,這可從藍營針對公投意見發表會所提的人選看出端倪。輿論赫然發現,國民黨口中的支持是因為公投綁大選與萊豬「比較容易」操作與解釋,另兩題民意似乎有翻轉的趨勢,乾脆把責任推給「民間公民團體」,彷彿大家不清楚黃士修與藍營之間的密切關聯。
其中,特別是幾個公投題目之間的內在關聯相互矛盾,這個現象在三接、重啟核四、萊豬議題中尤為明顯,這也是國民黨現在對前兩題立場開始轉變的關鍵。地方諸侯都知道核四是「地雷題」,辯論可能淪為口舌之快 即將面臨選票考驗的藍營地方諸侯備感壓力,因為他們深知核四安全與核廢料是基本地雷題,若要站在中央立場,就是和自己連任之路過意不去,這也是侯友宜遲遲不願鬆口表態、林姿妙缺斷然拒絕的原因。國民黨在四項公投的立場忽然出現微妙轉變,從「四個同意」變成「兩同意兩尊重」,主要原因還是欠缺合理的論述,社會大眾也逐漸看穿這種政治操作的斧鑿。如果費鴻泰願意請教一下高國中辯論的初學者,他們只會嘲笑費老犯了一個低級錯誤,因為此人連法庭或公共政策辯論最基本的「推定、舉證責任」都搞不懂,凡事只會從政治陰謀思考,這就是國民黨當下的困境。
如果珍愛藻礁反三接是環保訴求,為何對缺電後將面臨的燃煤空污問題卻視而不見?奢談環保卻無視137億發電缺口,更避談中南部必須多使用500萬噸的燃煤發電。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萊豬與重啟核四之間,如果藍營人士這麼在乎萊劑對人體造成的影響,為何對核廢料問題裝聾作啞?別忘了,2018年國民黨提出反核食公投,最後以779萬票公投過關,為了政治目的拿磚頭砸自己腳的作法實在令人搖頭。但可想而知,正方策略在資料不周、欠缺專業背景下,最後必然變成價值性宣傳甚至佈道式宣講的內容——明明是「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業運轉」,最後變成討論核能發電與能源政策。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,擺明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這兩個公共議題打成極端的對立面,從相輔相成的關係變成了零和對立的狀態。
目的就是用最大簡單化的方式煽動同溫層支持者,朱立倫的說法昭然若揭,因為他把公投視為是對蘇內閣的不信任投票,政治化無限上綱,強調的依舊是高舉「反民進黨」大旗,只要是執政黨的政策就反對到底,只有立場而無是非,只有政治鬥爭無需理性對話。相較反對方的政務官與專家學者人選,正方代表若不是前後任主席、黨團黨鞭等政治人物,再不然就是趙少康戰鬥藍或羅智強黃士修等逞口舌快之流。
正方若無法推出專業論述,政策辯論將變成道德勒索 本來,打破推定的正方應該負擔舉證責任,應該清楚說明政策變動的需要性、可行性或損益比,提出一套符合需要與手段之間的邏輯的根屬性觀點。說好是「是否同意三接遷移」,然後變成是否認珍愛藻礁與環保意識。
然而,羅智強或黃士修這類議題煽動者根本不用在乎選票流失的問題,哪管什麼社會責任與理性論述,他們一心只想在公投議題中大撈一筆,累積個人未來從政的政治資本然反對者則認為,從鳳梨事件到釋迦、蓮霧禁止輸陸,到中國當局祭出「惠台農林措施」及宣稱不斷深化、細化,皆可看出這是其單方刻意片面操作,操之在己。福建省每年為在台灣農民創業園,和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園區內設立的台資農業企業,安排貼息資金800萬元。尤其兩岸農創園、合作試驗區的發展情况推論,台灣農業赴陸投資的熱潮已過,各省市所能提供對台灣農業的政策誘因,多已透過兩岸農業園區加以推動,因此台灣農委會認為,此次政策上的開放幅度相對有限及其效果亦為有限。廣西自治區幫助台企通過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獲貸款600萬元。此外,中國當局已建設福建,成為兩岸農林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,成為對台農業統戰最前沿。
2021年10月13日,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,各地各部門持續落實落細《農林22條措施》,及時協調解決台資農林企業關心的問題,在資金補助、貸款融資、用地、開拓內需市場等方面取得實效,主要如下: 首先,在資金補助和融資方面:浙江省農信聯社專門推出台胞台商專屬「台融卡」產品,授信額度最高可達100萬元,已發出2200餘張,授信總金額超6000萬元。「親中」與「反中」路線下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,南轅北轍難成共識 中國當局藉由減少台灣農產品輸往中國,並單方吸納台灣的農業資金、技術及人才、種苗,給予同等待遇優惠措施,從購買農業產品轉向單向人才資金技術之轉移。
兩岸當局各自採取「單邊行動」,壓制及反制交叉運行,導致雙方難以協商,這使得兩岸農林交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。台灣社會原本存在藍綠政黨政治分歧,在兩岸政策取向上,明顯具有「親中」及「反中」路線爭論。
其次,在用地方面:江西省鷹潭市幫助台企租賃800餘畝土地作為油茶基地,並辦理30年林權證。同時也受到國台辦多次對台提出農產品貿易禁令,先是2月初,台灣開放美國萊豬後的肉品禁令重申,隨後又爆發3月鳳梨、9月釋迦及蓮霧因病蟲害問題暫停進口。
中國因近年發生秋行軍蟲、非洲豬瘟等動植物疫情,內部存在糧食安全壓力,藉由吸引台灣人才、技術前往投資,解決其糧食危機。儘管,這對台灣的農企吸引力或有所不足,但可能強化在陸台農企投資力度。這與2018推出「31條措施」、2019年「26條措施」、2020年「11條措施」等推出的惠台利民舉措,係屬一脈相承。《農林22條措施》的出台,給台農企業打造寬鬆的營商環境,為台企發展鄉村特色農業、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、參與智慧農業、綠色農產品等方面的研發創新、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提供便利性。
安徽省組織台灣客商,參展2021第十四屆安徽茶產業博覽會。尤其「在土地經營流轉合同到期後同等條件下可繼續優先租賃」等措施,以及多項融資支持政策,對於面臨資金積壓、土地租金成本增高等壓力的台農帶來很大幫助。
措施鼓勵台企發展鄉村休閒旅遊,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以及支持鄉村人才振興和台企拓內銷等內容。民進黨則質疑《農林22條措施》,其實是「名為惠台、實為利中」,內容也是「了無新意」,且「政策飄忽、風險極高。
因此,看待《農林22條措施》存在截然對立的觀點。台灣農業有自己的優勢,但也有市場空間太小等不足,與中國加強交流合作,雙方取長補短,有利於台灣農業的長遠發展。
這是中國當局企圖矮化台灣主權,其相關補助、補貼措施也隱藏諸多風險。近來中國當局說明今(2021)年3月出台《農林22條措施》以來,其在各省市執行情形。四川省落實農林業方面政策資金6000多萬元。」 Photo Credit: 中央社 民進黨政府評估措施成效有限,恐與實際中國磁吸台灣農業人才、技術及資金、品種情形有資訊落差 民進黨政府質疑《農林22條措施》係為中國對台農業統戰,但其成效有限,然實際是如此嗎? 毋庸置疑,《農林22條措施》強化在陸台農企投資力度,增加其對陸之經營依賴。
《農林22條措施》被視為「覆蓋面廣、含金量高、針對性強」,讓台企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及強化兩岸農業合作及交流,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強化「融合促統」路徑。中國各地各部門持續落實落細《農林22條措施》,及時協調解決台資農林企業關心的問題,包括資金補助、貸款融資、用地、開拓內需市場等方面,已取得一定程度實效。
這有利於從事苗木、水果種植及相關產品開發、銷售,強化投資中國的信心。上海市積極幫助台企參加進博會、兩岸台企產品展銷會。
目前也有諸多台商正計劃在福建購買土地,從事農業新科技「品種」的引進和開發。台灣民眾在中國農業和林業領域享有同等發展機遇,開拓在中國的發展機遇,可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和互利雙贏。